thoooong 發表於 2009-4-4 21:38:14

转载贺承军博客6

房地产模式改变须注意的几个基本问题 由金融危机促发房地产业发展模式的变革,已经成为共识,但如何变革却并无定论。在此,我提出一些看法或有助于形成更深入层面的共识。
一,房地产业是一个可以有效地吸纳所谓流动性的行业吗?
从这一年多的经历看,07年的流动性过剩,到如今的流动的冷寂,并不是房地产把流动性吸走了。有人说房地产业象一块巨大的海棉,可以吸很多水,但这块海绵的表面是有一定硬度的,所以在吸水过程会起泡。何况,当这块海绵充分泡水之后,内部管道打通,居然对阻止流动性用途不大,尤其是土地和银行做好流通准备后,房地产非但不阻止流动性,它本身就成为制造流动性漩涡的巨大陷阱。
如果在土地环节阻止流动性,就会加深寻租的幅度,只有在金融方面设置一定的阻尼,对于房地产的流动性陷阱才是有效而公正的。
二、如何合理分配社会资源?
对于经济而言,合理的流动性是必须的。那么,仔细分析一下房地产市场的资金流动情况,或许可以摸到房地产调控的窍门。对于成本而言,A融资成本、B税、C地价、D人工、E建材设备、F营销推广六大块,以及无法计入财务表但又实实在在存在的寻租费用X,后三块项DEF的成本增加可能是社会发展的结果,反过来对社会发展有好处,具体来说,D项如果能更多地倾向于中下层员工,而不是高管过高、普通员工过低的状况则更有利于社会消费和资金健康流动;E项则正是房地产业作为支柱产业的题中之义,该项在成本中占的比重愈高,对相关产业带动作用可能愈大;F项不应太高,但该项即使高一点亦不碍事,因为所应对的是城市白领,对消费是有益的。然而,对于ABC三项来说,由中央政府直接相关,是作为宏观调控的抓手。对于治理过分流动性而言,加大A项成本并不是必须,而加强科学监管倒是必须,在粗旷管理模式下才会片面提高A项成本;B项是政府可以实时调整的,一视同仁,对市场实质影响不大,倒是治理流动性的好抓手;D项地价因素是很微妙的,房地产公司大规模储备土地,无论在何种条件下均对社会好处不大,资金沉积在土地上,虽然政府得到了这笔资金的使用权,但鉴于政府的低效率,可见巨额资金沉积于土地是低效率的,即使它降低了流动性,以这样的方式降低流动性,不是好办法。
对于寻租费用X项,鉴于其数额巨大,这部分资金的合理使用(倘不做合法性鉴别),必需有一个前提:中国社会的拉美化,即社会对腐败很习以为常,腐败资金可以大方地使用,如果这个前提不成立,那么X对资金流动毫无益处,或许还将加入房地产市场的过分流动性的循环。也就是说,腐败资金对健康的流动性无效,对流动性泡沫倒是很有助推作用。
三、房地产模式改变中的重中之重:C和X,即土地和腐败
在中国,无论是建立以保障房为主还是建立以市场为主的模式,土地价格均不应过快上涨,土地价格过快上涨就是中国社会走偏了的预警信号。关于土地紧张、土地稀缺的话语是用于炒作的,不是实情。
如果在市场和保障之间做比重划分,我仍然倾向以市场为主。如果腐败没有得到遏制,保障房系统所浪费的会更多,导致整个社会没效率没公正的可能性更大。因此,对那些看见保障房的计划表就欣喜的人士,我要提醒其基本判断的误区。
腐败在市场化模式和保障化模式下均有其表现,在前者会促进炒作和泡沫,在后者,会加剧分配不公。如果反腐败太难,一时难以见效,民众不如退而求其次,要求放宽在土地上的限制,促进城市郊区、城中村和中小城市小产权房的合法化,这可能是民众最容易把握的权宜之计。

archyu 發表於 2009-4-23 22:49:52

bucuo 1# thoooong

kissmyass 發表於 2009-5-1 01:49:51

开心贝呗 發表於 2010-6-2 16:30:56

我只是想回个帖罢了









http://www.gd12530.info/bbs.gif

这是一个很不错的裸体网站,大力支持美女视频聊天室
頁: [1]
查看完整版本: 转载贺承军博客6